自主品牌門式車橋為何無緣低地板客車

來源:互聯網

由德國、俄羅斯、智利等7國記者組成的新聞代表團,10月12日專程來京,考察了我國第一條BRT大容量快速公交客運示范線。通過親身乘坐體驗,外國記者對北京市成功開通的這條BRT線路稱贊有加。
    當有記者問及車輛采用的門式橋為何品牌時,經營北京BRT線路的暢達通公司接待人員說,參與運行的依維柯客車和青年尼奧普蘭客車,包括杭州BRT線路上運行的客車,門式橋全是德國造。
    無獨有偶,9月3日,德國ZF集團向北京公交公司捐贈了50套電動車用低地板門式橋。在捐贈儀式上,有記者問北京公共交通控股(集團)有限公司經理馮幸福,北京的低地板客車為何不采用自主品牌車橋?馮幸?;卮鹫f,他非常希望自主品牌的門式橋能夠應用在北京的低地板客車上,但遺憾的是,目前國內自主品牌車橋企業(yè)還不具備供貨能力。
    據了解,國內目前正在運行的BRT客車,以及已經問世但尚未投入運行的低地板BRT客車,門式橋全采用洋品牌。除BRT客車外,在國內其他場合使用的低地板客車中,門式橋也基本被洋品牌所占據。那么,自主品牌門式橋為何無緣低地板客車?業(yè)內人士說,技術與市場兩大門檻,使自主品牌難以進入該市場。
    從技術角度看,門式橋技術出現的歷史并不算長,世界第一款門式橋問世于1983年,到現在總共不過二十多年時間。由德國知名汽車傳動系統公司發(fā)明的這一專項技術,至今沒有幾家公司能夠全面掌握,國內涉及門式橋研發(fā)生產的企業(yè)更是寥寥無幾。
    據業(yè)內專家介紹,為了降低地板高度,車橋不僅要造得盡可能低,而且要結構緊湊,重量輕,噪聲低,結實耐用,這就在設計和加工工藝方面提出較高要求。現在歐洲門式橋技術已經發(fā)展到第三代,從整體結構設計到組合齒輪用的鋼材,包括加工工藝等方面,都比二十年前更先進,使新進入該領域者面對的技術難度進一步加大。即使歐洲知名汽車制造商,其低地板客車也選用具有專業(yè)技術供應商的門式橋。
    據了解,國內某車橋企業(yè)曾對歐洲某知名品牌門式橋進行研究,并在此基礎上造出了樣品,但缺乏對樣品進行多重測試,對產品的可靠性心里沒底,至今未投產,也沒有客車企業(yè)提出采購。專家說,國外知名品牌門式橋齒輪用的鋼材,是車橋制造商與煉鋼企業(yè)聯合的專用鋼材,盡管其他廠家的產品在結構上可以做到非常相似,但材料不同,產品的性能質量仍然存在較大差距。由此可見,國內車橋企業(yè)初涉此領域時,將會面對相當的技術難度。
    有人曾質疑說,像奔馳、沃爾沃這樣的跨國巨頭,難道也不具備研發(fā)門式橋的能力嗎?專家說,歐洲商用車知名企業(yè)從技術實力上說,研發(fā)制造門式橋應該不成問題。但涉及這一領域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而且需要較長時間對產品反復測試,在這種情況下出的產品,成本與價格均比較高,權衡投入產出及獲得的效益,還不如購買專業(yè)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劃算。于是,歐洲商用車制造商普遍采取外購的辦法來滿足自身需要。
    業(yè)內專家告訴記者,歐洲商用車巨頭選擇暫時擱置研發(fā)門式橋,還有另一個原因,那就是目前全球低地板客車需求量,還不足以令他們下決心投入。據了解,全球低地板客車,包括低地板BRT客車在內,年需求總量不過三五萬輛,即使研發(fā)出性能質量都很好的門式橋,也主要是在內為自己的客車配套。外的市場份額被專業(yè)供應商一瓜分,最后所剩無幾。就是說,相對較小的市場需求,在無形之中成為一道門檻,讓有實力的企業(yè)難以下決心付出較高代價進入。
    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尚且如此,國內那些相對弱小的車橋企業(yè),要想躋身門式橋市場,困難會更大。專家指出,盡管客觀環(huán)境對自主品牌車橋企業(yè)不是十分有利,但事在人為,技術與市場門檻也并非不可逾越。只要潛心研究,經過數年努力,國內低地板客車市場一定會出現自主品牌的門式橋。

標簽:

相關文章

熱門文章